城市雙修是近幾年業內討論的熱點話題,并開展了許多實踐工作。但是,雙修工作的學術水平如何體現?雙修到底有沒有一個解決方案可以被所有城市借鑒?本文從六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入手,倡導大家直面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層層剖析城市建設中的基本問題,以此拋磚引玉,引導讀者更加深入思考城市雙修與雙興的問題。1、“城市雙修”修什么?三亞市和??谑惺侨珖鞘须p修試點城市的典范。雙修工作主要內容包括拆除違章建筑、治理黑臭水體、開放市區內的山體營造市民公園、參考海綿城市的標準改造城市街道等等。這些措施一方面解決過去市民經常詬病的事情,另一方面又主動發現并解決一些沒引起市民關注的問題,從而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雙修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質疑是什么?當下所討論的城市雙修,一定程度上指城市復興或者城市更新。中國城市雙修所面臨的背景是國家城市建設進入轉型期,城市由增量發展變為存量提質,而提質的具體措施與方法是所有的城市設計者努力的方向。如何通過設計來讓已建成的城市環境具有更高的品質?如何賦予已建成環境更高的價值?這是城市雙修工作過程中思考的關鍵。雙修到底是什么?反面來講,雙修工作中的最大問題是,在實施過程中雙修已經不是修復修補,而是城市重建。西式語言經過中式翻譯后可能就成為另外的樣子,但是城市雙修一定不是大拆大建,希望大家引以為戒。2、為什么中國的盲道是彎的?中國宣稱擁有全世界最長的盲道,但盲道的質量卻無法保證。每個...
發布時間:
2018
-
07
-
26
瀏覽次數:495
摘要本文首先回顧了“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理念的緣起,從城市發展階段性特征等方面交流了對“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的認識。繼而對住建部“城市修補、生態修復”三亞試點的規劃設計到實施、管理的工作進行了簡要介紹。并結合實踐體會,從工作組織、技術支撐、實施抓手、法規建設、社會動員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思考。1背景認識近一段時間以來,“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已成為規劃領域中的一個高頻詞,多次出現在各種文件和場合中。這個表述最早的正式出現是在2015年底時隔37年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相關文件中,其中提到“要加強城市設計,提倡城市修補……。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 、“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要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要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 “城市修補、生態修復”這個理念最初來自于2015年初,住建部陳政高部長和三亞市委市政府領導交流和考察過程中,這時也正是城市工作會議的籌備期間,這一理念實際上包含了對中國當前階段城市發展面臨問題和挑戰的思考。2015年6月10日,住建部復函將三亞列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綜合試點城市,之后三亞也圍繞這一主題和理念展開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俺鞘行扪a、生態修復”的提出有其時代背景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中國城市發展進入了“城市病”的高發期。結合...
發布時間:
2018
-
07
-
23
瀏覽次數:965
華夏幸福城市研究院 院長深圳城市空間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院長教授級高級規劃師引言 城市設計概述城市與生命體存在許多類似的結構,生命和文明本身就是一個負熵的過程,代表文明和生命集聚的城市也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人類有目的的對城市發展過程進行干預、引導、構建與改善的方法、手段與行為,我認為就稱之為城市設計。城市設計的起源。城市是人類的聚居形式之一,是文明的載體。當人類有意識地設計和建造城市時,城市設計就出現了。從我國的《周禮.考工記》和古羅馬的《建筑十書》記載就能看出,人類從最初建造城市開始就已經有意識的進行了研究與思考?,F代城市設計理論思潮。城市設計正式名稱是由哈佛大學在1950年提出,其后有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論”、喬納森.巴奈特的“城市設計過程論”、羅杰.特蘭西克的“三種研究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生態城市論”、韋恩.奧圖的“城市觸媒論”、錢學森的“山水城市論”、“新城市主義”、“有機更新論”等不斷衍生出的各種城市設計理論??傮w而言,當代城市設計的趨勢是越來越關注人文和強調城市秩序。城市設計的定義。城市設計的概念看似簡單卻令人迷惑,其本身的定義眾說紛紜,并且與城市規劃的關系內容交叉混雜。從個人的理解的角度來看,簡單來說城市設計就是人類有目的的對聚居環境進行構造與改善的手段與行為。當前國內城市設計的基本類型。由于規劃面積的尺度不同,編制的目...
發布時間:
2018
-
07
-
20
瀏覽次數:1275
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簡稱《綱要》),以其作為指導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基本依據,規劃期限至2035年,并展望本世紀中葉發展遠景?!毒V要》一經出爐,便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這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應該怎么牽?雄安新區將憑借什么成為“全國樣板”?這些疑問都會在《綱要》中找到答案。01發展定位及目標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以“四區”為發展定位,建設成為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發展目標分為2035年和2050年兩個階段目標:02規劃范圍本次新區規劃范圍包括雄縣、容城、安新三縣行政轄區(含白洋淀水域),任丘市鄚州鎮、茍各莊鎮、七間房鄉和高陽縣龍化鄉,規劃面積1770平方公里。 03空間格局① 國土空間格局堅持生態優先。將淀水林田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淀、水系疏浚等生態修復治理,強化對白洋淀湖泊濕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態空間的保護,確保新區生態系統完整,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新區遠景開發強度控制在30% ,建設用地總規模約530平方公里。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耕地占新區總面積18%左右,其中永久基本農田占10%。嚴控城鎮開發邊界和人口規模。劃定起步區、外圍組團、特色小城鎮開發邊界,實行戰略留白,為國家重大...
發布時間:
2018
-
07
-
20
瀏覽次數:577
今天我以“文化線路和文化自信”為主題,說一些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的思考。我們有必要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從新的時代視角對文化傳統進行認識,而文化線路正是我們幾千年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的一個載體。我們希望把各類散落的文化遺產串聯起來古為今用,煥發它的活力,發現它的價值?!沸缼X南地區文化線路研究基本概念文化線路,這個詞提出來有三十多年,最早是由歐盟委員會于1987年提出來,正式在05年被列為新的文化遺產類型。但是不局限于文化遺產。它的這段文字翻譯起來比較生澀。文化線路:陸路、水陸或其他類型的交流線路,有明確的地理界限,為實現既定目標而擁有動態的特定歷史功能,其形成源于人類的遷徙和與之相伴的民族、國家、地區或洲際間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觀等多維度的持續交流,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促進了相關文化的相互滋養,并通過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體現,文化線路把相關的歷史聯系和文化遺產整合為統一的動態系統。這里面表達兩個意思:把很多不關聯的歷史關聯起來;把一些價值不高的遺產串聯起來,整合在一起能夠發揮更大的價值。歐洲文化線路展示利用要求歐洲文化線路經過30年的時間,在文化線路的展示和利用方面積累較多的經驗。它是以文化體驗式旅游為主導的展示模式,以“徒步”和“騎行”為主的綠色體驗方式。歐盟委員會對歐洲文化線路的展示利用提出三方面的要求:促進歐洲年輕人的交流對話;促進當代文化和藝術的實踐與創新;實踐文化...
發布時間:
2018
-
07
-
11
瀏覽次數:397
摘要共享經濟不僅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引發城市空間的巨大變革—共享重新定義了我們如何理解、參與和展望城市發展。共享經濟的沿革在本質上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與此同時,智慧城市的興起也基于互聯網與物聯網的發展,逐漸將共享經濟納入其中并成為公共服務的重要一環。本文簡要探討了智慧共享城市在不同空間尺度下的概念場景,并以Sidewalk Toronto智慧社區為例展示了在實際應用中的可能性。在未來智慧城市與共享經濟的跨界組合會迸發出更多的火花,為城市帶來更智慧的共享服務。1共享內涵與模式轉變近年來,隨著共享經濟爆發式的增長,類似于滴滴打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甚至共享雨傘等新的商業模式,都已經在城市中習以為常?!肮蚕怼辈⒎切屡d事物,自古便有“分享”的概念,但為何共享一詞在當下如此流行,入選“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甚至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 了解共享經濟的發展歷程便離不開探討互聯網技術的沿革。第一階段,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全球性的信息互聯引發人們自發進行知識的共享,維基百科便是其典型。第二階段,也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線上線下互通連接的出現為“共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現實世界的資源開始進入共享范疇。共享經濟在前兩個階段的核心在于,分割閑置資源的使用權與所有權,借助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科技所萌生的“平臺經濟”(例如共享租車Zipcar和共享房間Airbnb等...
發布時間:
2018
-
07
-
11
瀏覽次數:1063
引言:“舟車勞頓”是全世界上班族面臨的共同難題。在北京,每天有數百萬人奔波在上班路上,我們把其中通勤距離最遠的10%定義為極端通勤人群。極端通勤者通常居住在城市邊緣,他們的居住地表征了這個城市的實際半徑。我們通過手機信令大數據,對北京的通勤人群進行觀察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發現。最苦逼的通勤者在哪里?————大數據尋找極端通勤者本研究基于北京全市域和周邊的河北天津的共9個區縣,分別是北三縣(廊坊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固安、永清、涿州、安次區、廣陽區以及天津市武清區的范圍,提取出聯通核心用戶數據,參照該區縣統計人口的比重進行擴樣,研究得出存在通勤的用戶共1174.9萬,從中提取出有效的通勤數據共6,103,394 份,按照通勤距離最遠的10%分析,識別出其中極端通勤人群數量為613,444 人。根據數據分析,我們得出存在以下特征:1. “五環外睡覺,五環內上班”如果把這些極端通勤人群的居住地展示到地圖上,可以發現昌平縣城、沙河、順義、燕郊、通州、門頭溝、蘋果園、房山和大興黃村是極端通勤人群的居住聚集地。極端通勤人群的居住區域分布及密度情況如下圖: 圖1:極端通勤人口居住地分布從極端通勤人群的區域分布比例來看,超過80%的人居住在五環外,主要集中在五環到六環之間的各地鐵沿線。 圖2:極端通勤人群居住分布圖本研究將提取出的極端通勤人群的工作地展示到地圖上,...
發布時間:
2018
-
05
-
10
瀏覽次數:260